首页 办公文档 研究报告 管理文献 应用文书 学术论文 金融行业 地理文化 传记文集 生活休闲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其他文档
  • 事务文书
  • 其他资料
  • 管理手册
  • 管理方法
  • 管理工具
  • 管理制度
  •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 严父教子义方是训

    时间:2019-10-21 11:25:00 来源:024文库网 本文已影响 024文库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篇一:历史名人教子

    历史名人教子:岳飞是狼爹康熙是失败鹰爸

    前有虎妈,后有鹰爸。当人们都在幸福与温暖中迎接着2012年的除夕时,一位来自南京的4岁小男孩却裸跑在美国纽约-13℃的大雪中。孩子的爸爸被网民称呼为“鹰爸”。鹰爸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熊式教育,把孩子抱在怀里,而得采用鹰式教育,让孩子在艰苦的磨砺中成长。

    在我国古代,这样的狼爸虎妈鹰爹可谓层出不穷,那是一个秉承“棍棒下出孝子”的年代,在很多人看来,换个字可能更恰当:“棍棒吓出孝子”。然而,把孩子当小狼崽一样养,扔雪地里跑、往泥堆里推,时不时拿根鞭子鞭策一下,这样的孩子就一定好吗?古代人告诉咱们,那可说不准,这样的孩子也许能成为翱翔的雄鹰,也许也能堕落成歪嘴的八哥。

    正面教材:狼爹岳飞

    岳云是个苦孩子,他有个名垂千古的爹(一说养父)岳飞。有传说,岳云的奶奶曾在岳飞脊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自然是看不见自己脊背上的一道道长成疤的训诫,日子久了,皮肉上的疼也就感觉不出来了。不过这四个字却深深刻在了岳飞心里,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每当铁马金戈声响起,岳飞的伤疤就一跳一跳疼在了骨髓里。

    这一疼就疼到了下一代。岳云是个苦孩子,虽然老爹没在自己背上用针尖戳出几个口号式的大字,可做出来的事情却比针尖戳还要疼。岳飞对待敌人如同寒冬一样冷冽,对待自己的儿子也绝不是春天

    般温暖,而是春天里掺着的嗖嗖小凉风。岳云从小就被编进了岳家军里,当了一名童子兵。有个厉害的父亲,岳云自己也不敢放松,天天勤学苦练,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赞赏很少得到,掉脑袋的威胁却受了不少。

    有一次,小岳云兴致勃勃进行骑马练习,翻过一道道坡儿,动作做得相当矫健,可谁知一高兴就昏了头,马失前蹄自己也翻了下来。恰好这一幕被岳飞看见了,岳飞勃然大怒,狠狠说道:“这都是你平时练习不认真造成的!若今天的你身在战场上,你的小命早没了!”岳云瞧着老爹虎狼一般的身躯,嘴唇上下一磕,刚想辩解,就听到老爹大吼一声:“拉出去砍了!”还辩解啥呀,小岳云又羞又怕,眼泪汪汪。旁边的将士们也赶紧劝,岳飞也舍不得斩自己儿子,于是改口说,去去,打一百军棍再回来!岳云就这么生生挨了100下军棍,皮开肉绽。从此,小小年纪的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子骨儿炼成钢筋铁骨,说大了去抗击敌人,说小了那可不得应付老爹时不时的100军棍吗?

    岳飞教育儿子的原则是“小过严惩,思想汇报专题大功不报”。16岁,岳云随父出征,虎父无犬子,岳云打起仗来也是相当勇猛,并且多次立功。要说荣誉也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可岳云显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原因无他,就因为他是岳飞的儿子,老爹死活不肯为他请功。有一次,岳飞北伐,孤军深入,被金兀术包围,眼瞅着境况越来越危险,

    岳飞便命令岳云打先锋,临走没有慈父般的鼓励,岳飞只说了一句话:“你小子要是没完成任务,就回来等着被砍头吧。”

    岳云带着老爹的期盼出征了,当然还带着很少的兵。鏖战、血流成河、负伤100多处,岳云总算完成了任务,并且还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等他兴致勃勃回去后,岳飞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你得再接再厉。”岳飞还把儿子的战功隐瞒了,直到有一天,朝廷知道了岳云的战绩,感动之下准备连升岳云三级,可岳飞说儿子乳臭未干,当不起如此大的荣誉。

    当然了,岳云成长得非常健康,主要是岳飞自己以身作则,给儿子树立了榜样,岳云的心理素质也非常强大,又有母亲和祖母温柔的关心,这孩子终于没辱没了他爹的名声。

    范文TOP100反面教材:凶豹子皇阿玛康熙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位爹是喜剧与悲剧集于一体的,估计很多人会说是康熙。老人家年幼登基,铸成了一世功名。然而,到晚年时,却忍受着九子夺嫡的痛苦,儿子们多是多,可有的昏庸不争气,有的心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有的则恬淡功名懒理政事,康熙可谓操碎了心。然而康熙和别的父母亲不同,他对儿子的教育可是很上心。康熙的儿子们其实也都是苦孩子,康熙在对儿子们的学习上有着强大的控制力,皇子们每天都生活在起早摸黑的读书生活中。

    早上5点以前,天还没亮,皇子们就得进入书房看书了。有的孩子年龄小,到了书房还是迷迷糊糊的。尤其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废太子胤秖,14岁的时候读书对他来说就成了一项恐怖的体力活儿。5点多钟,满文师傅和汉文师傅相跟着进入胤秖的书房。当时康熙规定,每天早晨,胤秖必须背书背足120遍,少年胤秖就迷迷糊糊开始背诵,背完后还得汉文师傅汤斌过来检查,要是一字不错,那就用红笔做个标记。除了背书,胤秖还得在早晨写几百个大字才算完。

    辰时是胤秖最难熬的时刻,因为他亲爱的皇阿玛要来亲自检查他的学习情况了。他亲自督促儿子背书,要是背对了那还好,背不对康熙的脸立刻拉下来了。

    到康熙走了之后,胤秖总算能喘口气,可他的任务还没完,他得写作文一直写到中午,连饭都是在书房直接吃的,师傅们恭恭谨谨陪着一脸疲倦的皇子们吃饭,啥叫食不知味,胤秖一定深有体会,因为在吃过饭后,等着他的还有背诵120遍新课文的重任。好容易下午有节射箭课,可这也不是结束,射完箭,胤秖还得回去学习。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恐怖的父亲又会带着自己的弟弟们来观摩自己读书,顺带抽查。要说胤秖后来很讨厌弟弟们呢,见天地盯着自己看书,还得做父亲口中的为人兄长的表率,胤秖的精神压力很大。

    胤秖后来表现得一塌糊涂,固然与康熙的宠爱有关,可他兄弟们或多或少的不正常,却彰显了康熙教子的失败。康熙太严格了,如果弄一个不记名投票,他的儿子们保管会一把眼泪地哭诉自己的痛苦。

    范文写作康熙不给人面子,给儿子们做了个坏的表率,也展现了他恐怖的另一面。

    汤斌学问很大,给胤秖当老师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像个小孙子一样侍奉着胤秖。有一次,他老人家实在熬不过酷暑天跪着听胤秖背书,晕倒在地。康熙知道了,没有责备儿子不给老师们让座,反而专门挑了很生僻的典故来考汤斌等几位老师们。汤斌还算幸运的,徐元梦摊上这位千古一帝可就悲催了。康熙二十五年,瀛台。康熙和儿子们在练习射箭,可徐元梦不善弓箭,康熙来气了,当着儿子们的面就把徐元梦痛打一顿,回去还抄了徐的家,要把徐老爹和徐老妈发配到了黑龙江。为了培养儿子们不论啥情况也不能耽误学业,康熙竟然命令徐元梦第二天拖着半死的身体继续来上课。看到儿子们的奏折文笔太差,康熙就迁怒于徐元梦,让皇子们排成一溜儿看徐老师挨打。可以说,后来九子夺嫡,兄弟反目,亲人间的冷漠,有很大原因就是康熙的冷漠式教育法造成的。

    讲究平衡: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

    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清代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其严者岂必事事皆当,宽者岂必事事皆非?然贤不肖之分恒于此。严者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者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篇二:“慈母严父”

    “慈母严父”

    “相夫教子”,教小孩的是母亲,“母爱”的提法是很自然就有的,很自然地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父爱”的提法其实是次生的,是相对而有的,我们骂人拿妈妈骂人,说你妈的,不说你爸的,就是你妈妈没有教好你,很少去讲什么爸爸的。因此我们常常觉得中国人是大男人主义,什么男尊女卑啊,什么爸爸至上啊,骂人都老骂妈妈不骂爸爸,对妈妈不公平,这些都是误解,没有那回事,你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

    中国人是很实际的民族,他知道爸爸要出去做事情,平常很少跟小孩在一起,他如果很慈祥,很慈爱,那小孩谁都不怕了,所以爸爸一定要严,然后母亲要慈,“慈母严父”,父母一定要这样配合,否则的话是很麻烦的。母亲常常跟小孩在一起,母亲一严那就糟糕了,小孩整天跟坐牢似的,太多心里话不敢跟你说,无法跟你思想情感沟通交流,会有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中国人设计就说让爸爸少跟小孩在一起的人,你偶尔出现,你就用威势,那小孩才会怕你,然后妈妈长期跟小孩在一起,她很柔,他会告诉小孩爸爸是好意,你不要怕,这样才阴阳互补。有一个唱黑脸的同时就需要有一个唱红脸的,唱黑脸的最好是严父,唱红脸的最好是慈母,这样这个戏才能唱好。

    可是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一起来争取小孩的喜欢,最后都是讨好,讨好就害死小孩,所以现在的小家庭就是两个成年人一起来溺爱一个小孩,然后把他宠坏,这是很不智的。像现在“爸爸去哪里呀”第一季第二季的,培养爸爸与小孩的情感是没有错的,但是号召爸爸也要拿很时间跟小孩在一起,很多做法受西方那一套影响,其实是不太适合我们的。

    冯未源

    —1—

    篇三: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

    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

    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希望子孙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只是暂时的,他阅尽了盛极而衰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他还作过这样精辟的分析,他说:“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能延续一两代是很少见的;巨商富户,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农耕读书的家族,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读书明理的家族,则能延续十代八代。我今生赖祖宗积德,顺利得志,唯恐我一人享用殆尽,因此教育各位儿辈共同立志,发奋成为耕读、孝悌、与人友善的家族。”他认为,要使家族代代保持兴旺发达,最好是耕读传家。“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俗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可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曾国藩家里,祭祀祖宗的神龛两侧,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拜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曾国藩生活在闭关自守的农业时代,他的“耕读传家”的观念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主张子女既要接受教育,又要不脱离生产劳动,不脱离社会实践,不改变勤劳朴实的本色。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时代来说,无疑也是正确的。

    格言二: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 给儿子留下尽可能多的遗产,这可以说是做父母的共同心愿。那些巨商富户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经济并不十分富裕的人家,也是省吃俭用,一生奋斗,不仅供子女读书,还把孩子将来的成家、建房、购车等等大事都安排妥贴,让他们坐享其成。而自己呢?一生都没有过一天宽余的日子。这是何苦呢?曾国藩的观点是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

    俗话说“穷则思变”。你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他们就只好自己去奋斗,去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得的果实,才会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尝遍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如果父母把他们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只要舒舒服服地享受就行,那么他就会躺在父母替他营造好的安乐窝里,悠哉游哉,过着“寄生虫”生活,就会丧失奋斗进取的动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孩子成家立业之初,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一把也是应该的。但仅仅是“帮扶”,而不是包揽。孩子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自己去走,孩子自己的前程让他自己去闯。培养孩子艰苦创业、搏击风浪的意志和品格,这才是父母留给子女的价值万金、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父母替他们包揽一切,只有坏处而无好处!

    另一方面,曾国藩还认为,与其给儿子留下大笔遗产,还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他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如果品行不正,你不留下大笔遗产还好,你留下的遗产越多,害他们就越深。那些官家富户的纨绔子弟,就是仗着父母留给他的财富而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整日里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不仅无所作为,而且为害社会。究其根源,其实是父母所害。曾国藩看透了人世得失,认为儿女如有出息,也不在乎我的钱;儿女如无出息,钱多了反而变坏。你给他留下的财产愈多,他犯的错误会愈大。曾国藩给他儿子的信中说:“银钱财产,最易长骄气惰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至嘱。” 曾国藩虽然不是一个拥有大笔财产的人,但也绝不是没有财产。在他的生命进入晚期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财产作了安排,而不留给儿孙。其弟曾国荃看大哥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为了给侄儿留下点财产,购了五马冲一百亩水田赠给大哥。基于不留大笔遗产给儿孙的认识,曾国藩托付国潢将这一百亩田产设法出手,或捐作族内祭田,或转售他人,所得银钱全部供家中日用之需。也是基于这个认识,他为官几十年,所得薪俸大多用于公事,不曾为自己建过一栋私宅,购过一分田地。他留给子女的唯一财产就是引导他们好读书,明德行,做新人,办好事。他虽然长期在外做官,但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从咸丰二年到同治十二年的二十年之中,他给两个儿子写的信就有近二百封,信中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读书,如何明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字里行间,蕴含着慈父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格言三:官宦子弟不可沾染官家习气

    曾国藩说官宦家族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官宦人家的子弟多骄横、多盛气凌人而不肯实干,因而很难有大的作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严格要求子女不能沾染官家习气。

    他要求孩子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要做到“三贵”:第一贵勤劳,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秧、耕耘等事,亦时时学之;第二贵谦恭,不摆半点架子,无存半点官气;第三贵诚实,莫说半句荒唐之言,莫做半点架空之事。他还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但任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习于“傲”字。

    为了使子女不染上官家习气,不搞特殊化,他要儿子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对坐轿也作了详细规定:“曾纪泽(他的大儿子)亦坐四人轿,此断不可。篾结轿而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犹不可。” 他还告诫子侄不得拉关系,递条子。他的二儿子曾纪鸿中秀才之后,多次参加岁考、科考,都没有考中。同治三年七月初九,已是大学士的曾国藩写信嘱咐纪鸿说:“尔在外,当以‘谦谨’二字为重,世家子弟,万目所瞩,考前不可与州县来住,不得递条子,免致物议。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在任两江总督时,他把家属都带在了身边。他对女儿、儿媳等也作了严格要求:“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事酒食,此二者,妇职之要者也。”那时,他的女儿们应该是贵为“千金”了,但曾国藩给他们规定了繁重的课单:早饭后,做点心、酒酱之类;午巳刻,纺花或织麻;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酉刻(二更前),做男鞋女鞋或缝衣。每月须做男鞋一双,女鞋不验。在儿女的穿着方面,他也力求避免官家的贵族习气,始终保持寒士家风。有一次,他的学生李鸿章请他夫人和小姐吃饭,姐妹两人仅一条绸裤,相争至于哭泣。曾国藩安慰说:“明年吾若再任总督,必为尔添绸裤一条。” 为了避免官家子弟特殊化,他规定,男婚女嫁之费不得超过二百两。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纪纯出嫁时,办嫁妆仍然只有二百两之费。纪纯的叔父曾国荃有点不相信,他打开纪纯的箱子一看,果然十分寒伧。这怎么成呢?于是他就自己偷偷贴出四百两,亲自又给侄女办了一份嫁妆。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像曾国藩那种独特的爱子女方式,或许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如今有一句家教名言很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好好琢磨,叫做“再富不能富孩子”。现在我们家庭生活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袋子里有钱了,但是千万不让孩子做“富家子弟”。有的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爱得不得了,毫不吝啬地让孩子穿名牌、花大钱,活脱脱像个阔少爷、阔小姐。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孩子。钱多了,穿阔了,就会产生骄气、娇气和惰气。学校里,那些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读书往往不肯用功,“不要数理化,只要好爸爸”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进取心。“后进生”中,这类子弟的比例相当高!这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吗?其实,让孩子吃点苦,经历点风雨,受点挫折,实在是终身受用的一笔财富。曾国藩官居一品,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尚且能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让子女沾染官家习气,不可丢掉寒士家风,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就更不应该让子女沾染富家习气。“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奋斗永远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各位做家长的可要切记莫忘!

    二、五条教子原则

    原则一:爱之以道,爱得其所

    曾国藩认为,父母爱子女要“爱之以其道”,要“爱得有方,爱得其所”。意思就是说爱子女要爱得有方有法,不要无原则的“爱”。曾国藩还认为,人世间父母给子女的爱并不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样必有收获,如果爱得不得法,不仅没有收获,还要受损害。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不必说人,就连动物也有这种本能。《报刊文摘》曾登载过一则来自西藏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数步之遥的草坡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的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地转身回到帐篷里取出杈子枪,举枪瞄准。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没有立即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同时,只见两行眼泪流了出来,老猎人不由心头一软。但他毕竟是个猎手,两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藏羚羊栽倒在地??老猎人觉得十分蹊跷,为什么藏羚羊不立即逃走,还给他跪拜呢?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将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腹腔打开后,不由惊叫出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只见藏羚羊的子宫里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自然是已经死了。此刻,老猎人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弯下沉重的身体给自己下跪,它是在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命!

    藏羚羊的下跪和流泪,折射着伟大的母爱!然而动物的母爱仅仅是一种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母爱”不应仅仅停留于“本能”的层面,人类的母爱应当受理智支配。所谓“爱之有道”,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过分的爱就是溺爱。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容易产生骄气和霸气,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高傲等不良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所谓“爱得其所”就是爱在应该爱的地方。真正的爱,应该为孩子将来的成人着想。不要把孩子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忧、不劳而食的“寄生虫”,也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曾国藩的儿子应该说是“高干子弟”了,他们完全有条件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曾国藩还要求他们“拾柴收粪之事,须时时为之;插秧耕耘等事,亦时时学之”;还严格规定儿子“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水添茶等事”。难道曾国藩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从他给儿子的几百封家信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严父

    加慈父对孩子的殷殷之心。可以说他比一般的父亲更关心,更挚爱,只不过他爱的方式与别人不同罢了。

    原则二:爱而有教,教之有常

    曾国藩说,“切忌无教而有爱”。这就是说必须把“爱”与“教”结合起来。爱而无教,那是动物的爱,是最低层次的爱。有理智的爱,就是要把“爱”体现在“教”之中,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独立生活,怎样与人相处;还要教孩子从小树立是非观,懂得怎样的事应该做,怎样的事可以做,怎样的事不能做。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通常把举止文雅、谈吐文明、品行端正的孩子称作有教养的孩子。所谓“教养”,就是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教之有常”,就是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曾国藩说:“不重在求速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学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经过一次两次的教育就会马上变好。年幼的孩子既有可塑性,又有反复性。正因为有可塑性,做父母的就应该及早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幼时不教好,到大时教育,难度就大了。正因为有反复性,就应该反复抓,抓反复,时时教育,不能放松。尤其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方面,应当从幼儿抓起,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必须常教不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容易使孩子滋生懒惰的习惯,平时应当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要以为孩子学习那么忙,就什么事都不让干。其实做家务与学习并不矛盾。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子侄除读书之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可见,曾国藩不仅以情教子,更以智慧教子,他不愧为见多识广的智者。他的教子经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

    原则三:威而有慈,严而有格

    曾国藩说:“父母威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威与慈应当相辅相成,只有慈而没有威,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没有威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只有威而没有慈,孩子就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整日战战兢兢,对父母畏之如虎,就容易形成孤僻、封闭、沉默的性格。一般来说,母亲的爱爱得细腻,在儿女的心目中,母亲多是慈爱的形象;而父亲的爱爱得深沉,他们往往把爱深藏于心,而外表上则多是威严的形象。母亲与父亲一慈一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该慈时则慈,该威时则威。这样,父母在儿女的心目中才有威信,父母的意志才能得到顺利贯彻。平时,父母提出要孩子做什么,或者要怎样做,要么不提,一旦提出来就必须坚决做到。孩子如果没做到或做不到,就要给他批评、说理甚至惩罚,这样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慈而无威,放任自流,这实际上是对子女不负责任,这不是真正的“爱”!

    慈而有威,才能做到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严格”不等于严厉,要“严而有格”,就是说“严”必须有个限度。有的父亲在孩子面前老是板着副威严冷峻的面孔,让孩子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动不动就打骂,这样,父子之间就难以沟通。尤其在孩子懂事之后,应当以说服教育为主,应当做到以理服人。否则,一旦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父母的教育就很难奏效了。总之,爱也好,慈也好,威也好,严也好,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所谓家教艺术,就是体现在这个“度”字上。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所谓“明理”,就是要明辨是非、美丑的道理。这道理孩子不可能生来就懂,必须靠父母时时灌输。用曾国藩的话说,则是“用浅近的语言讲朴实的道理”。从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儿子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绝不简单的命令,而是苦口婆心的说理,让儿子真心接受。比如他要儿子纪泽尊敬家里的长辈,与兄弟姐妹亲密相处,他在信中是这样说的: 你应当体会我的心意,在叔祖及各位叔父、叔母前多尽些敬爱之心。要心存全家同为一体的概念,不怀彼此歧视的想法,那么老辈内外亲长,必然器重喜爱你,后辈兄弟姐妹以你为榜样,越来越亲密。如果能使宗族、乡党都说,纪泽的气量大于他父亲的气量,我就非常高兴了。

    你看,这话说得多么亲切!话语虽不多,道理却讲得非常透彻,教育效果自然就不会差。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若不用道理来说服,而是用家长式的权威来压服,往往会压而不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感障碍,或产生反抗心理。到那时,父母所有的话他都会听不进去。如果造成了这种情况,无疑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所谓“以规范之”,就是要以家规规范孩子的行为。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应当简明扼要地拟出几条来,作为家规。为便于时时检查督促,还可以打印、装裱,挂到醒目的位置上。订了家规,不要让它成为一纸空文,还要时时对照,条条落实,如若违反就给予处罚,使之逐渐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原则五:言传身教,推已及人

    曾国藩说:“长辈的风范对后辈影响甚大。夫风化者,上行而下效者也。”这话的意思是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天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直接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起榜样和示范作用。曾国藩就是这样,他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注意言传身教,并且还非常讲究教育方法,做到以平等的态度,推已及人,态度中肯,避免高高在上,夸夸其谈。例如他教儿子学习、做事贵在有恒,他给儿子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余平生有三耻:学问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闻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此三耻。??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两字下手。人生惟“有恒”为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习字,亦尝苦思力索,然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种人生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对儿子的这段教诲并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参验自己的平生得失,讲述自己确有心得且深信不疑的经验,并推己及人,以商量的口吻、研究的态度,中肯地指出儿子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然后提出希望,指出方法,因此收效十分显著。

    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说有时候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揣摩一下孩子的心理,设身处地替孩子想一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需求。做父母的应当摸清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尽量做到因势利导。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父母应当予以保护;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父母应当予以尊重;孩子还希望自己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支配权,父母不要管得太死;孩子也往往有自主、自立的愿望,父母也不要把孩子永远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关在由自己设计好的“笼子”之中。有时候,做父母的也应该想想自己在童年时代是怎么过来的,那时候自己最讨厌的是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向往的是什么,然后推己及人,替孩子想一想。这样,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才不会过分,才会知道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该怎样管。有时候,还应当同孩子交流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对父母有些什么要求。多沟通,才能消除代沟,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最后,请做父母的记住这样三句话:“孩子是人,不是器物。孩子是一个有个性、能思考的人。孩子是一个终将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明白了这三句话的真正内涵,我们就会去琢磨科学的教子方法了。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孩子、曾国藩、儿子、读书、自己、康熙、就是、父母,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 办公文档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应用文书
    • 学术论文
    • 金融行业
    • 地理文化

    推荐访问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13篇) 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13篇)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的家乡10篇精选怎么写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的家乡10篇精选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家乡10篇 我能行作文600字 中考作文我能行600字5篇 中考作文我能行600字合集 2022十月朋友圈说说 2022十月你好的句子发朋友圈100句精选 十月你好句子发朋友圈100句 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的演讲稿 “清澈爱只为中国”爱国主题演讲稿合集 三年级作文范文 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文(精选26篇) 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本(26篇) 以乡愁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篇作文 以乡愁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篇 以乡愁为话题中考作文合集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字数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司机岗位的工作个人总结报告5篇是什么 司机岗位的工作个人总结报告5篇 司机岗位工作个人总结报告合集 销售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销售阶段性工作情况的个人心得模板范文 销售阶段性工作情况个人心得模板范本 记一次愉快的寒假小作文5篇作文 记一次愉快的寒假小作文5篇 记一次愉快寒假小作文合集 我热爱这样的初中生活600字作文记叙文 我是如此地热爱中考语文作文(8篇) 我是如此地热爱中考语文作文(8篇) 地热 大学迎新活动创意策划 大学迎新创意策划(2022)5篇 大学迎新创意策划合集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的个人总结范文5篇字数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的个人总结范文5篇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个人总结范本合集 202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图片 202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本五篇 社区放电影活动总结的缺点 社区放电影活动总结 放电影 2022大学军训心得体会 2022大一学生军训心得感悟范文最新7篇(实用) 大一学生军训心得感悟范本最新7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