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办公文档 研究报告 管理文献 应用文书 学术论文 金融行业 地理文化 传记文集 生活休闲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其他文档
  • 思想汇报
  • 工作计划
  • 学习计划
  • 职业规划
  • 面试技巧
  • 其他文案
  • 2023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4-29 11:40:08 来源:024文库网 本文已影响 024文库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合集 语文 公开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合集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专题公开课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合集(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2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合集(2022年)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

    《谈中国诗》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2

    《说“木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3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__。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4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_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5

    《逍遥游》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 办公文档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应用文书
    • 学术论文
    • 金融行业
    • 地理文化

    推荐访问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13篇) 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13篇)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的家乡10篇精选怎么写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的家乡10篇精选 二年级作文我美丽家乡10篇 我能行作文600字 中考作文我能行600字5篇 中考作文我能行600字合集 2022十月朋友圈说说 2022十月你好的句子发朋友圈100句精选 十月你好句子发朋友圈100句 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的演讲稿 “清澈爱只为中国”爱国主题演讲稿合集 三年级作文范文 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文(精选26篇) 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范本(26篇) 以乡愁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篇作文 以乡愁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篇 以乡愁为话题中考作文合集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字数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的总结范文5篇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司机岗位的工作个人总结报告5篇是什么 司机岗位的工作个人总结报告5篇 司机岗位工作个人总结报告合集 销售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销售阶段性工作情况的个人心得模板范文 销售阶段性工作情况个人心得模板范本 记一次愉快的寒假小作文5篇作文 记一次愉快的寒假小作文5篇 记一次愉快寒假小作文合集 我热爱这样的初中生活600字作文记叙文 我是如此地热爱中考语文作文(8篇) 我是如此地热爱中考语文作文(8篇) 地热 大学迎新活动创意策划 大学迎新创意策划(2022)5篇 大学迎新创意策划合集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的个人总结范文5篇字数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的个人总结范文5篇 销售本职工作内容个人总结范本合集 202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图片 202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本五篇 社区放电影活动总结的缺点 社区放电影活动总结 放电影 2022大学军训心得体会 2022大一学生军训心得感悟范文最新7篇(实用) 大一学生军训心得感悟范本最新7篇(实用)